SF双触点继电器
特点
1.实现了高度的接触可靠性
采用双重触点,实现了较高的接触可靠性。
2.强制驱动方式
用卡来保持1组的a触点、b触点,相互强制性地进行驱动。触点发生粘连时,可确保其他的触点间隙达到0.5mm,停止下一个动作,并检测粘连。
3.独立的动作方式(4a4b型)
拥有4组强制驱动触点,这些触点并未被电枢固定,动作时即使发生触点粘连,其他三组触点也可通过线圈无励磁进行复位。可复位到粘连检测和初始状态。
4.隔离室方式
通过卡和隔离器来分离各个触点,放置入独立的空间内,防止极之间发生短路。
5.高耐压
高度的耐压性能,可达AC2,500V。(触点与线圈间)
6.高灵敏度
采用4间隙平衡电枢的高效率有极磁电路,实现了超薄、高灵敏度(额定消耗功率500mW)。
用途
1.冲压、加工机械等产业设备
2.电梯等升降机和搬运机
SF继电器的安全机构
SF继电器中具有安全机构,即使受过负载和电路异常(电路和机器的故障和寿命以及干扰、浪涌、环境等突发性的外部因素所导致的故障)的影响,发生触点粘连和弹簧熔断、或者意外的接电器故障(线圈断线、动作不良、复位不良、以及动作弹簧、复位弹簧的疲劳和折损)和达到寿命极限时,也可切实地停止下一个动作,或者通过自身的能力来使其复位到安全装置。
构造 | 功能 | 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. 强制驱动方式 (2a2b,4a4b型) |
|
即使是在触点发生粘连时,也要确保其他触点间隙达到0.5mm以上。
|
||||
2. 独立动作方式 (4a4b型) |
|
可构建能复位到粘连检测和初始状态的安全电路。
|
||||
3. 隔离室方式 (2a2b,4a4b型) |
|
即使因短路电流而发生弹簧熔断和弹簧折损的情况,也可防止极之间发生短路。
|
||||
4. 2a2b触点 4a4b触点 |
COM触点独立的(2a2b)、(4a4b)触点构成。 | COM独立,可构成异极电路。 可构成各种控制电路和安全电路。 |
SF继电器的动作说明(触点粘连时)
即使因过负载和短路电流等发生粘连,SF继电器仍能维持规定好的动作状态。可简单地进行粘连检测,构成安全电路,即使发生粘连仍可维持安全状态。
1.2a2b型
b触点粘连
b触点(No.1,No.3)发生粘连时,电枢处于不动作的状态,两个a触点的触点间隙确保达到0.5mm以上,保持切实切断的状态。
|
→ |
|
(例)No.1触点粘连的情况下。
两个a触点(No.2,No.4)的触点间隙确保达到0.5mm以上
a触点粘连
a触点(No.2,No.4)发生粘连时,电枢处于不复位的状态,两个b触点的触点间隙确保达到0.5mm以上,保持切实切断的状态。
|
→ |
|
(例)No.2触点粘连的情况下。
两个b触点(No.1,No.3)的触点间隙确保达到0.5mm以上
触点动作一览
|
触点No. | No.1 | No.2 | No.3 | No.4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端子No. | 11-12 | 7-8 | 5-6 | 9-10 |
下表表示a触点粘连的情况下施加0V、b触点粘连的情况下施加额定电压时的其他触点的状态。
其他触点的状态 | 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2 | 3 | 4 | ||
粘连端子No. | 1 | ― | >0.5 | >0.5 | |
2 | >0.5 | ― | >0.5 | ||
3 | >0.5 | ― | >0.5 | ||
4 | >0.5 | >0.5 | ― |
>0.5:触点间隙0.5mm以上
空白栏:close或open
※ | 触点间隙表示初始状态。 因负载开闭而发生触点转移的情况下,需要通过实际负载进行确认。 |
2.4a4b型
内侧触点粘连
内侧触点(No.2,No.3,No.6,No.7)发生粘连时,电枢处于不动作的状态,四个a触点的触点间隙确保达到0.5mm以上,保持切实切断的状态。
|
→ |
|
(例)No.2触点粘连的情况下。
四个a触点(No.1,No.3, No.5,No.7)的触点间隙确保达到0.5mm以上
外侧触点粘连
外侧触点(No.1,No.4, No.5,No.8)发生粘连时,粘连触点与相邻触点的间隙确保达到0.5mm以上,其他触点通过线圈无励磁进行复位。
|
→ |
|
(例1)No.1触点粘连的情况下。
相邻触点No.2的触点间隙确保达到0.5mm以上。其他触点通过线圈无励磁返回到正常的复位位置,a触点(No.3, No.5,No.7)的触点间隙确保达到0.5mm以上。b触点(No.4, No.6,No.8)返回到导通状态。
(例2)串联使用外侧的情况下。
即使一个触点发生粘连,其他触点仍独立动作,确保0.5mm以上的触点间隙。
|
触点动作一览
|
触点No. | No.1 | No.2 | No.3 | No.4 | No.5 | No.6 | No.7 | No.8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端子No. | 20-19 | 12-11 | 8-7 | 16-15 | 13-14 | 5-6 | 9-10 | 17-18 |
下表表示a触点粘连的情况下施加0V、b触点粘连的情况下施加额定电压时的其他触点的状态。
触点No. | 其他触点的状态 | 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||
粘连端子No. | 1 | ― | >0.5 | >0.5 | ≠ | >0.5 | ≠ | >0.5 | ≠ |
2 | >0.5 | ― | >0.5 | >0.5 | >0.5 | ||||
3 | >0.5 | ― | >0.5 | >0.5 | >0.5 | ||||
4 | ≠ | >0.5 | >0.5 | ― | ≠ | >0.5 | ≠ | >0.5 | |
5 | >0.5 | ≠ | >0.5 | ≠ | ― | >0.5 | >0.5 | ≠ | |
6 | >0.5 | >0.5 | >0.5 | ― | >0.5 | ||||
7 | >0.5 | >0.5 | >0.5 | ― | >0.5 | ||||
8 | ≠ | >0.5 | ≠ | >0.5 | ≠ | >0.5 | >0.5 | ― |
>0.5:触点间隙0.5mm以上
≠:触点close
空白栏:close或open
※ | 触点间隙表示初始状态。 因负载开闭而发生触点转移的情况下,需要通过实际负载进行确认。 |